廢文小天地

隨意分享,隨便看看

備份檔案管理

隨著雲端服務和手機的普及,檔案存取變得更方便,卻也有越來越多人不熟悉檔案系統的概念。大多數的人難以忍受手動管理檔案目錄,而是更習慣使用搜尋系統,尤其是手機的使用者。

即使是個人電腦,每個人也有不同的使用習慣:

  • 有些人規劃清晰的資料夾結構、命名統一,讓檔案一目了然。
  • 有些人則習慣將所有檔案丟在桌面,用不到的檔案、安裝檔也不刪除。

其實,只要養成定期清理與分類的習慣,備份就能夠又快速又有效率。我建議列出一份備份清單,確保每次備份時都能井然有序,省時又安心。

世界備份日

每年的 3/31 被定為「世界備份日」(好宅)。

3-2-1 備份原則

  1. 檔案至少要備份 3 份。
  2. 至少使用 2 種不同的媒介儲存。
  3. 至少要有 1 份放在異地(雲端也算)。

我自己的備份媒介有「個人電腦」、「行動硬碟」以及「雲端儲存」,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檔案是照片與影片,至於音樂、電影、遊戲之類的檔案倒是遺失了也不太會心痛。

當然,每個人重視的資料不同,如果寫作、日記或是作品集對你來說很重要的話,一定要記得備份唷!

溫馨房間 x 智慧燈泡

台灣常見能買到的燈泡有三種:黃光(2700K)、自然光(4000K)、白光(6500K)。

除了色溫外,燈泡的瓦數與流明(亮度)也需要謹慎挑選,如果是買可調光的燈泡,更需要搭配可調式的燈座才行。

為了打造房間裡舒適的夜間照明,最近我在蝦皮買了一個便宜的雙頭立燈,並搭配螢幕後方的檯燈做間接照明。

目前我的配置

  • 立燈主燈:智慧燈泡 - 自然光 4000K
  • 立燈側燈:智慧燈炮 - 黃光 3000K
  • 螢幕背燈:智慧燈炮 - 黃光 3000K
  • 角落桌燈:一般燈泡 - 黃光 2700K(3W / 300LM)(不一定會開)

為何選擇智慧燈泡?

  • 可調色溫與亮度:不怕買錯,也不需要額外購買可調式的燈座。
  • 自訂情境:可以先設定好各個燈泡的色溫與亮度,一鍵切換。
  • 可以定時:例如:睡前可以將夜燈設定成一小時後自動關閉。
  • 可以排程:例如:設定平日早上將亮度從 1% 慢慢升到 20%,比鬧鐘更溫和有效。

安全性建議

  • 有經驗的話,可以直接買固定色溫與亮度的燈泡。
  • 盡量不要選雜牌。
  • 智慧燈泡會需要連到家裡 WIFI,若有技術背景,可以額外切分 VLAN 提高安全性。

Tips

  • 避免單一大燈的光線,透過間接照明增加空間的燈光層次感。
  • 晚上優先選擇黃光與自然光,減少藍光的影響,提高睡眠品質。

YouTube 歌單備份

今天心血來潮,用 YT-DLP 下載了我的歌單並轉成 MP3,大概有 600 首左右。這樣大概也只佔 3GB 的大小而已,完全可以接受。

在這份歌單中,大約有 8% 的影片已被刪除或是設為私人,導致我無從得知是哪些歌、更無法找回這些影片了;因此我覺得,就算真的很懶得備份檔案,至少也可以用 YT-DLP 把播放清單輸出成文字檔做備份,方便以後找其他資源代替。

Speedrun

「Speedrun」、「快速通關遊戲」或簡稱「速通」,本質上就是「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某件事」。

有許多遊戲本身就是以速通為主,比如:F1 賽車、魔術方塊、短跑比賽等等。當然,也有一些遊戲原本並不強調速通,但是引入這個概念後就變得很有意思。

一般來說,要開始速通挑戰,大致可以分為幾個步驟:

  1. 研究遊戲規則:找出最短或最有效率的破關路線。
  2. 探索捷徑與輔助工具:減少不必要的步驟,找到加速的方法。
  3. 設計最佳路線:思考如何用最少的步驟來完成目標。
  4. 訓練與執行:反覆測試和練習,熟練流程中的某些技巧。
  5. 持續進步:在執行的過程中,持續微調路線和操作。
  6. 突破與借鑑:研究新路線,向高手切磋學習。

生活中的許多事情也可以當作速通來玩,像是超商店員的結帳:

  1. 研究遊戲規則:了解結帳方式、熟悉常見商品的條碼位置。
  2. 探索捷徑:在處理相同商品的商品時,可以只掃描一次,再利用 POS 機的乘數計算。
  3. 設計最佳路線:看到客人拿悠遊卡時,就先打開感應機;問會員電話時,可以先講「09」。
  4. 訓練與執行:練習條碼掃描的角度、結帳操作流程,要練習到像反射動作。
  5. 持續進步:不斷挑戰「PB」(Personal Best),持續優化流程。
  6. 突破與借鑑:觀察其他店員的結帳方法,思考與研究其它流程的可能性。

像這樣的速通挑戰,不僅能提升效率,還能讓工作與生活變得更加有趣。

盜版比正版好用

在 Windows XP 的年代,很多單機遊戲都有分「安裝片」與「遊戲片」,每次要打開遊戲之前,都需要先將遊戲片放入光碟機裡才能玩,真的很麻煩。

當時我的一個很酷的叔叔都會幫我們做「虛擬掛載光碟」,或是直接用盜版的,這樣不僅方便、讀取速度也變快,還不用擔心光碟刮傷或壞掉。

Celtic Tiger

Michael Flatley 的《火焰之舞》在台灣非常有名,你可能也聽說過他的《大河之舞》或是《舞王》,我自己則是在小巨蛋看過現場版的《舞王 2:危險遊戲》。

《Celtic Tiger》是他在 2005 年所推出的秀,雖然在台灣不是那麼有名,但我認為它的精采程度絕對不輸給《火焰之舞》。

最近我在蝦皮上就以 200 元購入了這張「全新未拆封的正版 DVD 光碟」,原因是我在 YouTube 上面找到的影片,不是畫質太差,就是只有經過剪輯的片段。

Celtic Tiger

結果呢,事情果然沒有憨人想得那麼簡單~

首先,我家那台老舊的外接式光碟機讀取非常緩慢,完全無法正常播放。

這時,我發現包裝盒的背面寫著一行字:「This DVD is copy protected」。可能是需要經過解密的關係,導致光碟機讀取的速度不夠快吧?

於是,我又在 MOMO 上以 390 元買了一個新的外接式的 DVD 光碟機...這次終於可以正常讀取了。

但我的目標是想把它轉成 MP4 檔案,保存起來以便隨時觀看,畢竟用光碟機讓它慢慢讀取實在是太痛苦了。

經過了一些搜尋,我在網路上找到了「MakeMKV」這個解決方案,並找到了一組 Beta-Key,它能夠解密光碟內容並轉換成 MKV 的格式。

最終,我成功獲得了沒有版權保護的 MKV 檔案。由於僅用於個人觀看,所以我想應該沒問題。

但是...這個畫質沒有比較好啊!我完全忘記這個可是「DVD」格式了:

  • 解析度:480p
  • 壓縮格式:MPEG-2
  • 位元速率:低(畢竟容量也有限嘛)
  • 畫面清晰度:舞蹈畫面經常變動,經過壓縮之後變得超~糊~

其實在 YouTube 上面還可以找到經過影像加強的版本勒~

好啦,至少正版 DVD 可以當收藏,而且也學到了一些經驗。

短期利益

許多公司上市後,為了要給股東交代,總是癡迷於持續成長與變現,而不是專注於提供有用的產品。

結果公司的產品越來越糟糕,最後被新的公司打敗。

Facebook

我的使用經驗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 Facebook 的早期使用者,應該還記得當初這個平台是可以「滑到底」的。

在剛註冊時,Facebook 會透過你的信箱、電話和共同好友來推薦新朋友,而貼文主要來自於好友和粉絲專頁,並且是按照「時間排序」來顯示的。所以每次瀏覽的時候都有會個終點,頂多再去《開心農場》偷個菜而已,其實沒有什麼嚴重的上癮機制。

不過大約在 2011 年左右,Facebook 開始引入一些演算法來調整貼文順序,並且改成「滑不到底」以及「下拉更新貼文」的模式。我還記得當時對這個改動很沒爽(台語),但用著用著也就妥協了。

漸漸地,Facebook 上朋友的貼文變少了,取而代之的則是為了迎合演算法而產生的:

  • 內容農場的垃圾文章
  • 各種聳動的標題殺人新聞
  • 詐騙文、釣魚文、不實廣告
  • 粗製濫造的短影片、電影解說
  • 不認識的人的假掰貼文

因為這些內容導致使用的體驗越來越糟糕,但有時候又會有好的貼文,所以容易產生 FOMO(錯失恐懼症)的感覺,除了浪費時間之外,也對身心健康有影響。

這種體驗真的很糟糕,對我來說絕對是弊大於利,因此我在 2022 年左右就把 APP 給刪掉了。

拿回一點點主動權

我想到可能的一個解法是:「把粉絲專頁的連結存到瀏覽器書籤裡」。

這樣的閱讀體驗會比較像是在逛部落格(雖然無法排版),還能避開平台所帶來的許多問題。

另外,我不認為演算法是絕對有害的。有時候,它確實能讓你發現優質的內容、找到值得追蹤的粉專。我認為關鍵在於「使用比例」,也許「80% 主動使用書籤、20% 透過演算法探索新內容」會是個不錯的方法。

『有時候錯過了就讓它錯過吧。』 —— 藍亦明旅遊書系列的台詞

社恐 I 人

我以為我在大學畢業之後已經進步了不少,像是一對一聊天、上台報告,或是打電話訂位,都已經不太會緊張了。但是我最近意識到自己還是很難克服一些恐懼:

  • 三人以上的聚會會不知所措,難以主動開啟話題。
  • 不敢直視別人的眼睛,會盡量避開眼神接觸。
  • 不敢跟別人並排走在一起,沒話題的時候很尷尬。

可能的解決方式:

  • 平常多累積話題與段子:準備幾個萬用的開場白或小故事,最好是能一起討論的開放式問題(新聞話題也不錯)。
  • 關心其他人:找幾個切入點,問問別人生活上的事情,盡量找比較有共鳴的話題。
  • 多累積實戰經驗。

接觸新事物的四個階段

  • 模仿(初學):從模仿範例開始,再慢慢學習基礎知識。
  • 熟練(進階):開始理解背後原理,能夠獨立完成任務。
  • 精通(專家):在面對各種挑戰時,能夠融會貫通、找到更好的做法,甚至指導他人。
  • 創新(大師):有足夠的知識能夠打破框架、創造新方法,甚至改變遊戲規則。

萬事開頭難!不過一旦開始了,從初學到進階的階段通常是效益最高、最有成就感的,也就是俗話說的「CP值很高」啦。

管理期望

對生活的期望

現在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因為少數人的光鮮亮麗,導致許多人對生活的期望也跟著急速膨脹。就算我們擁有一定的財富,仍然容易與更上層的人比較,導致對現狀的不滿。如果期望膨脹得太快,即使生活變得更好,幸福感也不會增加。

對自己的期望

社群媒體容易讓人產生過度比較心理(尤其是青少年),進而影響到身心健康。特別是平台上的內容往往是經過誇大與美化的,而生活中的低潮與挫折則時常被刻意隱藏起來(當然,這是人之常情),更別說還有演算法的操縱了。

若總是只看到別人光鮮亮麗的一面,難免會影響到對自己的看法。適度的自我期許能帶來成長,但若總是追求難以達成的目標,反而會讓壓力取代成就感,也可能會影響身心健康。

人與人之間的期望

我們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被他人對自己的期望所影響,而我們對他人的期望,也可能會影響對方。透過溝通,我們可以調整對彼此之間的期望,減少雙方的認知落差與壓力。

快樂的關鍵

無論是對生活、對自己,還是來自他人的期望,過高或過低的期望都可能影響我們的幸福感。適時調整,找到合理且適合自己的生活步調,才能在追求進步的同時,也能享受當下的生活。

個人化應用

我有一些個人化的應用,其中有一些幾乎每天都有在使用,例如:

  • GoogleNews:透過 RSS 取得新聞內容,並以文字格式輸出成網頁表格。
  • HackerNews:定期抓取前三頁的文章,儲存為網頁表格,方便按照分數排序,並提供中英標題對照。
  • MSOutlookit:從 這裡 Fork 來的網站,可以在上班的時候假裝用 Outlook 的介面看 Reddit 文章。
  • Google Apps Script:用於自動化訊息通知及定時執行特定腳本。
  • 某個私人專案:使用腳本抓取某個論壇的內容,儲存至資料庫,並透過自建的網站在本地顯示。(對,有講跟沒講一樣。)

不過,在許多情況下已經不需要自己 DIY 了,使用 LLM 很容易就可以生成出各種客製化的應用,特別是個人化的工具或一次性的腳本。

例如,今天同事想下載春酒要用的音樂,只需要說:「我想要抓取 YouTube 的音樂並轉成 MP3,幫我生成一個 bat 腳本。」就能輕鬆完成。

RSS Feed

RSS Feed 是一種讓使用者接收網站最新資訊的技術。

雖然這裡沒有半個讀者,但是感覺有一個 RSS Feed 好像是很基本的事?

目前這裡的文章沒有用資料庫或是檔案系統管理,也沒有單獨的頁面,不過,我還是找到了一個方法:使用 Python 解析頁面並生成 RSS Feed。

其實用 Markdown 檔案管理貼文,再想辦法生成靜態網頁是個不錯的辦法,也許未來的某一天我會後悔,然後又把這裡整個改寫一遍。

我相信很多人都是這樣,沒花多少時間在寫作,卻花很多時間在搞架構翻新。XD

科學的減重方法

上週五我把熱量赤字的觀念,透過 LLM 再整理一下,做成一個網頁與 PDF 手冊,印出來給想減重的家人讀。

這邊也備份一版好了:Weight Loss Guide

社群壓力與完美主義

創作的困境

消費帶來的是短暫的滿足,而創作則是持久的喜悅。持續創作並不容易,尤其是那些堅持日更、周更的人,常常會感覺被榨乾。他們需要足夠的時間,從日常生活中汲取值得分享的養分。

社群壓力

當有觀眾在看的時候,其實很難保持真實的自己,創作的內容也會變得很無聊。在網路早期的 2000 年初,大多數人都是匿名的,那時的內容既充滿創意,也沒有壓力。

但隨著 Facebook 實名制的普及以及網路門檻降低,我們開始更加在意別人的眼光,分享的壓力逐漸變大,到最後大家都不願意分享私人的事情了。

Threads 的演算法則鼓勵讓陌生人來看你的內容,並且任由他們在你的留言區指指點點,這讓大家感受到了更多的社交壓力和隱私焦慮。

一開始,分享生活和觀點是一種自我表達的方式,然而隨著平台的擴展,這種分享變得更加沉重。公開發言的對象不再僅僅是朋友和熟人,還有那些完全不認識的人,這使得每一次分享都更容易被誤解或是被炎上。

完美主義與偶像包袱

當創作的內容達到一定的標準時,就很難接受那些不夠完美的創作。這樣的心態會讓人感到綁手綁腳的,導致一直拖延或直接停止創作。

許多 YouTuber 開設了所謂的「第二頻道」,雖然內容品質沒有主頻道那麼高,但是創作變得更自由、更沒有包袱,也可以更新得更勤勞。

為了避免完美主義的困擾,我把這個網站命名為「廢文小天地」,就是為了想要沒有壓力的發廢文。諷刺的是,我還開了「超級廢文區」來發更廢的廢文。明明這裡完全沒有半個讀者,卻依然能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覺得文章必須保持一定的品質,真的是笑死。

給自己的備註

我喜歡這樣的比例:90% 的消費與 10% 創作。透過創作獲取多巴胺比單純消費要難得多,但從長遠來看,這是值得的。

新技術

越了解技術的人,就會越謹慎看待技術,例如:

  • 營養師可能會更關心食品的營養成分、添加劑或是加工方式。
  • 比爾蓋茨禁止自己的孩子在十四歲前使用手機。
  • 賈伯斯不讓自己的孩子接觸 iPad。

所以要如何看待新技術?

  1. 選擇對新技術漠不關心,完全拒絕改變,或是不經思考的隨波逐流。
  2. 對這項新技術做功課、取得各方專業人士的觀點、了解它可能帶來的好處與壞處,再決定是否使用它。

接受或拒絕並不困難,難的是理解後做出更聰明的選擇。

PTT

雖然我不是活躍的資深鄉民,但是我認為傳統的 BBS 討論板有許多優點:

  1. 文章按照時間排序,沒有演算法操控,人人都有公平的曝光機會。
  2. 沒有廣告、沒有營利、沒有暗中收集與販賣你的資料(應該吧)。
  3. 各板依照主題分類,討論內容更有深度,並且有板主維持秩序。
  4. 使用匿名 ID 發言,隱私性較高。
  5. 文章保存性佳、有快速的搜索功能,方便查找舊的文章。
  6. 開放性佳,可以免登入使用網頁版,也有不少網站備份 PTT 的文章。
  7. 相較於社群媒體,比較沒有資訊過載或即時性焦慮的狀況。

低密度空間

我喜歡生活在人少的地方。除了環境乾淨單純,人際關係也更緊密,讓人感到放鬆與自在。

其實,在網路世界裡也存在著「高密度」與「低密度」的區別。大型社群熱鬧多元,但小型社群往往能促成更深層的交流。這樣的現象在 YouTube、Twitch 或是各種討論板上都很常見。

如果你覺得高密度的生活讓你喘不過氣,或許可以先從網路上尋找一些較低密度的空間。這些地方通常更友善,也能帶來更舒適的互動體驗。

在過去,上網有一定的門檻,網友的整體素質較高,網路社群更像是一個小家庭。而在現在這個高密度網路空間裡,彼此間的聯繫反而變得疏遠,也有更多極端與情緒化的言論。在這個資訊過載、演算法驅動的環境中,我們應該更加注意自己接收資訊的方式。

註:我曾經用過一小段時間的 Threads,我認為在裡面越有爭議性的貼文就越容易被推播出去,而這樣的貼文互動性高、大家也容易吵成一團,而其中故意釣魚的人也很多。太常接觸這些資訊真的是在損害自己的腦袋。

YouTube 訂閱按鈕

以前我一直很困惑為什麼許多 YouTube 創作者會抱怨說觀眾明明訂閱了頻道,卻沒看到他們的影片。畢竟 YouTube 一直都有「訂閱內容」這個頁面啊。

那時我才知道原來很多人都只會看首頁的推薦內容,不過這個首頁本來就沒有義務要幫你顯示訂閱內容啊,咱們偉大的 YouTube 爸爸沒有刪除「訂閱內容」頁面已經算是很有良心了吧!

其實 YouTube 還有保留 RSS Feed 連結哦,雖然他們很盡力地在隱藏它,以下是使用方法:

https://www.youtube.com/feeds/videos.xml?channel_id=<頻道ID>

智障型電視

我家目前有兩台電視,兩台都是在 2024 年買的。一台是小米的 65 吋 QLED 智慧型電視,另一台則是雜牌的 43 吋 IPS 普通電視。

小米電視的螢幕規格相當不錯,但是內建的 Android TV 體驗極差,使用起來就像一台規格老舊的手機,而且經常無法順利開機。

YouTube 和 Netflix 還算跑得動,但像是 Twitch 這類實況平台就沒辦法跑到 1080p/60fps。不過這對我來說影響不大,因為我在電視後方放了一台小型電腦 DeskMini X300,不僅能觀看串流影音,還能夠玩不少遊戲。

真正讓人崩潰的還是電視的基本功能與 Android TV 的高度綁定,當 Android TV 當機或是變得極度緩慢時,連開機、調整音量、切換訊號源這些簡單的功能都辦不到。

因此,第二台電視我選擇了一台便宜的「智障型電視」。它的基本功能全部都非常流暢,開機看第四台可以在兩秒內解決,再搭配 Chromecast 就能輕鬆觀看串流影音,即使將來 Chromecast 壞掉或是想要升級也完全沒有問題。

發呆

發呆的好處:

  • 減壓與放鬆:不刻意思考,讓大腦自然休息,降低焦慮感。
  • 刺激創意與靈感:讓大腦自由聯想,激發思考與創造力。
  • 幫助記憶整理:腦袋在發呆時會回顧和整理過去的資訊,增強學習效果。

我習慣在早上通勤時發個呆,這不僅能讓大腦短暫休息,還能幫助自己整理思緒、找回注意力。

相較於無意識地滑手機,並看著完全由演算法推送的隨機低品質內容,這其實是蠻值得嘗試的一件事。

統神鋼琴

統神鋼琴 是我做的一個鋼琴互動網頁。

我在網路上看到了這個 謎因影片,不知為何我決定把它實做出來,然後我從實做中學到了一些東西。

今天我學到了:

  1. 最好優先考慮手機版面。
  2. 可以使用 FFmpeg 的 LUFS 正規化調整聲音大小。
  3. 可以使用 LLM 生成最小可執行的程式,再根據自己的需求調整,整個重寫也很好。

Duel 52

Duel 52 是一款撲克牌對戰遊戲,只需要一副普通的撲克牌就可以玩。

這個遊戲是我在 wiwi.blog 部落格的 這篇文章 發現的,剛好在過年期間就跟家人嘗試對戰了幾把,真的好玩!絕對是值得推薦的免費雙人對戰桌遊~

Android 手機

我一直都是 Android 陣營的成員,因為我在窮學生時期買不起 iPhone。不過除了這點之外,Android 的開放性也對我來說很重要,像是:

  • 可以直接存取 mp3, mp4, png, ppt, pdf 或是任何形式的檔案。
  • 大部分手機都支援 microSD 卡擴充,某些型號甚至能直接安裝 APP 在上面。
  • 在智慧型手機時代早期,可以安裝網路上找到的各種 APK 檔(APP 安裝檔),這樣很酷。
  • 部分機型還保留著我非常需要的 3.5mm 耳機孔。

講一下近年來逐漸消失的東西:

  • 從 Android 11 開始,應用程式資料夾會被隱藏,無法直接存取。
  • 許多機型移除了 3.5mm 耳機孔,並將電池設計成不可拆卸。
  • Google Play 的審查機制越來越嚴格,不過還是可以用 F-Droid 來安裝開源的 APP。
  • ROOT 變得比以前更加困難。

哪裡可以洗澡?

今天是新年停水的第四天,研究了幾個外出洗澡的方案:

  1. 國民運動中心健身房(NT$50)或游泳池(NT$100)
  2. 溫泉泡湯景點
  3. 汽車旅館或青年旅館
  4. 親戚朋友的家

昨天嘗試了國民運動中心的游泳池,這裡除了恆溫游泳池之外,還有熱水池、冷水池、蒸氣室、烤箱與 SPA。淋浴室也很乾淨,還有提供吹風機與置物櫃,非常方便。

使用 YouTube 聽音樂

使用 YouTube 聽音樂有幾個問題:

  1. 有廣告的話會很影響使用體驗。
  2. 手機 APP 不讓你背景播放(因為要放廣告)。
  3. 隨機播放不隨機,最近的演算法比較傾向新加入的影片,幾乎完全看不到舊的影片。
  4. 影片被刪除就沒了,而且會忘記哪個影片被刪,所以也沒辦法找其他資源做替代。

可能的解決方法:

  1. 定期使用 YT-DLP 下載並轉成 MP3 儲存到電腦與手機裡。
  2. 電腦使用擋廣告插件或 Brave 瀏覽器。
  3. 使用代理或自架服務 FreeTube / Invidious。
  4. 手機使用 NewPipe 或 PartyTu。
  5. 開團買便宜的外國會員,每個月分擔 25 元台幣。

我在 YouTube 早期一直都是使用轉 MP3 的方法,後來才改成用一些背景播放軟體代替,近兩年則是有同學糾團買了 Premium 會員,但是隨機播放與影片被刪除的問題還是存在,目前還在考慮要不要回歸初衷~

Stimulation Clicker

Stimulation Clicker

一個充滿現代網路藝術的互動體驗遊戲。

trashposts.com

trashposts.com 上線啦!

目前已經買過三個網域:

  • Cloudflare: trashposts.com
  • Cloudflare: 19950322.xyz
  • Namecheap: ltd2.cc(已過期)

一般網域商常見的手法是第一年算你便宜的價格,但是第二年之後的續約費很貴,甚至可能會漲價,給人的觀感很差。Cloudflare Registrar 則是承諾以最透明的「成本價」提供網域服務,並且「不會漲價」,值得給他一次信任。

樹莓派外殼

樹莓派(Raspberry Pi)是一種價格實惠的小型單板電腦,適合用來自架服務、玩復古遊戲或是影音串流等用途。我在 2020 年入手了一台樹莓派 4B,但很少使用,主要原因有兩點:

  1. 圖形效能不夠好:不足以當做日常文書機,更適合當作 Linux Server。
  2. 散熱不佳:發熱量高,影響穩定性,不如直接租虛擬主機省麻煩。

當時我嘗試過幾種外殼,包括官方外殼和 3.5 吋螢幕套件,但散熱效果都很差,後來還買了一個 USB 的外接風扇,最後因為底躁聲音太大而放棄。(而且不方便、線又很亂。)

直到最近,我在淘寶上發現了一款鋁合金+雙風扇的外殼,價格竟然只要台幣 100 元。好奇之下就買來試試看,結果散熱表現非常得好!小風扇幾乎沒聲音、做工品質優良、整體運行也非常穩定。目前已經用它來跑了一些服務,效果非常滿意,推推。

下圖為樹莓派本派:

Raspberry Pi

註:相同的商品在蝦皮的價格大約是淘寶的三倍,其他平台可能高達五倍。

體感時間

去年是我開始當上班族的第三年,回想起來總感覺時光飛逝,大概是因為大腦在面對熟悉的日常時會自動化處理,讓細節變得模糊不清,進而縮短了「體感時間」。

這是我回想過去三年的感受:

  • 工作第一年:每天充滿挑戰,努力提升能力,積極嘗試新事物。
  • 工作第二年:開始越來越上手,除了自我成長以外還有自學英文。
  • 工作第三年:過得太爽,幾乎沒做什麼事,覺得虛度光陰。

因此今年決定多接觸新事物來延長體感時間,例如:

  • 嘗試不同類型的運動。
  • 偶爾計畫去新的餐廳。
  • 探索新的景點、出國旅遊。
  • 買票去看現場演出。
  • 培養新的興趣。
  • 開啟新的專案,像是在這裡寫廢文。
  • 換一份新的工作...嗎?

熱量赤字

近年來流傳熱量赤字可以幫助瘦身,值得當作參考。

每日熱量消耗:Total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TDEE)主要由以下三點組成:

  • 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
  • 活動熱量:Physical Activity Energy Expenditure(PAEE
  • 食物熱效應:Thermic Effect of Food(TEF

更簡單 TDEE 的算法則是使用「BMR * 活動係數」:

  • TDEE 計算機
  • 一般建議的攝取熱量是「TDEE > 攝取熱量 > BMR」,這樣就有達到熱量赤字。
  • 參考值是熱量赤字累積到 7700 大卡約可以瘦 1 公斤。
  • 舉例來說:每天熱量赤字達到 400 大卡,大約 20 天後就可以瘦 1 公斤。

臺北捷運悠遊卡加值機

最近發現臺北捷運的悠遊卡加值機除了可以用紙鈔加值,竟然還能夠投零錢!

家中或錢包裡的零錢太多了嗎?路過捷運的時候通通加值到悠遊卡裡吧!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

前陣子朋友推薦了《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這本小說。

「嚴禁暴雷」、 「只有紙本書可以體驗的感動」,確實是很特別的閱讀體驗,推推。

網際網路

From Internet Explorer to Algorithm-fed Consumer.

以前是主動探索網路內容的探險家,現在則變成是演算法餵給你吃的消費者。

Z-Type

Z-Type

一個非常酷炫的英文打字射擊遊戲。

Block Eleven Solitaire

偶然在 YouTube 上面看到這個 Block Eleven Solitaire 撲克牌的影片。

這是一個簡單、純靠運氣的單人撲克牌遊戲,一場約五分鐘,值得一試。

規則如下:

  1. 從牌堆中發 12 張牌,正面朝上,若出現人頭牌則取回放到牌堆的最下方並重發一張。
  2. 找到兩張數字相加為 11 的牌,從牌堆中發兩張牌覆蓋上去,重複這個動作。
  3. 若出現人頭牌則該區被鎖定,不能再覆蓋上去。
  4. 牌堆全部發完時遊戲獲勝,此時檯面上只會有人頭牌。
  5. 不保證每次都能獲勝,仰賴你的運氣。

Slay the Spire

Slay the Spire

今天終於把全部四個角色的難度 A20 都給破完。

Mizuno 美津濃

今天買了一雙 Mizuno Maximizer 26,在這之前都是穿家樂福 399 的雜牌,好像沒買過 600 元以上的鞋,來驗證一下是不是便宜的比較貴、貴的比較便宜(因為既耐穿又舒服)。

紀錄一下同類型的鞋:

  • Mizuno Wave Rider - NTD 2,300
  • Mizuno Maximizer - NTD 1,100
  • Mizuno Spark - NTD 1,100

新年主題 - 2025

Your Theme

創造、分享、健康

下班後

在工作中看著螢幕一整天,回到家再看著電腦螢幕幾個小時,接著假裝上床睡覺,實際上再繼續看小螢幕幾個小時。

1.111B Class (.xyz)

1.111B Class 指的是範圍在 000000.xyz ~ 999999999.xyz 的純數字網域,總共有 11.11 億個,這些網域每年的續約價格都在 1 美元以內,非常適合自架服務、測試網站等應用。

今天我在 Cloudflare 買了 19950322.xyz,大約 0.9 美金。

紅白機 RF 線

早期的紅白機與電視只有支援 RF 訊號線。

接上電視後必須將頻道轉到 CH3/CH4 才可以玩,到了後期才加入更穩定的 AV 端子。

HDMI

AudioQuest Dragon 48 (3M)

這是一條售價為新台幣 $171,000 的 HDMI 2.1 線。

Alphabet Soup

Alphabet Soup

這是一款字母猜謎遊戲,沒有任何提示,完全仰賴你的邏輯推理來解謎。

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