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的困境
消費帶來的是短暫的滿足,而創作則是持久的快樂。持續創作並不容易,尤其是那些堅持日更、周更的人,常常會感覺被榨乾。他們需要足夠的時間,從日常生活中獲取值得分享的養分。
社群壓力
當有觀眾在看的時候,實在很難保持真實的自己,創作的內容也會變得很無聊。在網路早期的 2000 年初,大多數人都是匿名的,那時的內容既充滿創意,也沒有壓力。
但隨著 Facebook 實名制的普及以及網路門檻降低,我們開始更加在意別人的眼光,分享的壓力逐漸變大,到最後大家都不願意分享私人的事情了。
Threads 的演算法則鼓勵讓陌生人來看你的內容,並且任由他們在你的留言區指指點點,這讓我們感受到了更多的社交壓力和隱私焦慮。
一開始,分享生活和觀點是一種自我表達的方式,然而隨著平台的擴展,這種分享變得更加沉重。公開發言的對象不再僅僅是朋友和熟人,還有那些完全不認識的人,這使得每一次分享都更容易被誤解或是被炎上。
完美主義與偶像包袱
當創作的內容達到一定的標準時,就很難接受那些不夠完美的創作。這樣的心態會讓人感到綁手綁腳的,導致一直拖延或直接停止創作。
許多 YouTuber 開設了所謂的「第二頻道」,雖然內容品質沒有像主頻道那麼高,但是創作變得更自由、更沒有包袱,也可以更新得更勤勞。
為了避免掉入完美主義的陷阱,我把這個網站命名為「廢文小天地」,就是為了想要沒有壓力的發廢文。諷刺的是,我還開了「超級廢文區」來發更廢的廢文。明明這裡完全沒有半個讀者,卻依然能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覺得文章必須保持一定的品質,真是搞笑,尤其是我根本毫無文筆可言。
來點輸出吧
我喜歡這樣的比例:90% 的消費與 10% 創作。透過創作獲取多巴胺要比單純消費內容難得多,但從長遠來看,這應該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