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缺乏:1995 - 2000
- 網路剛起步,內容稀少且分散,主要以靜態網頁、個人網站、BBS 為主。
- 代表性平台包括「PTT」、「史萊姆的第一個家」等。(大概吧?我那時還沒有電腦 XD)
- 使用者為資訊的「尋找者」,主動性高但選擇有限。
資訊爆炸:2000 - 2010
- 人人都能創作與分享內容,資訊量呈爆炸性成長。
- 代表性平台包括「無名小站」、「Mobile01」、「痞客邦」等。
- 「Yahoo」、「Google」等搜尋引擎提升了資訊取得效率。
- 使用者為資訊的「參與者」,不只接收,還開始創作內容並參與討論。
演算法主導:2010 - 2025(至今)
- 智慧型手機、雲端服務、大數據、推薦系統逐漸普及。
- 代表性平台包括「Facebook」、「Instagram」、「YouTube」、「TikTok」等。
- 使用者為資訊的「接收者」,所見內容多由平台演算法決定,平台目標轉向「最大化停留時間」。
下一階段?
- 生成式 AI(如 ChatGPT)開始主導內容產出與資訊整理,搜尋逐漸被「對話」取代。
- 真假資訊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對「真實性」的判斷變得更加重要。
- 使用者為資訊的「共同創造者」,透過 AI 對話參與內容的生成與定義。
每個階段都影響了我們獲取知識與理解世界的方式,網路不只是工具,更在悄悄塑造我們的思維與認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