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使用經驗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 Facebook 的早期使用者,應該還記得當初這個平台是可以「滑到底」的。

在剛註冊時,Facebook 會透過你的信箱、電話和共同好友來推薦新朋友,而貼文主要來自於好友和粉絲專頁,並且是按照「時間排序」來顯示的。所以每次瀏覽的時候都有會個終點,頂多再去《開心農場》偷個菜而已,其實沒有什麼嚴重的上癮機制。

不過大約在 2011 年左右,Facebook 開始引入一些演算法來調整貼文順序,並且改成「滑不到底」以及「下拉更新貼文」的模式。我還記得當時對這個改動很沒爽(台語),但用著用著也就妥協了。

漸漸地,Facebook 上朋友的貼文變少了,取而代之的則是為了迎合演算法而產生的:

  • 內容農場的垃圾文章
  • 各種聳動的標題殺人新聞
  • 詐騙文、釣魚文、不實廣告
  • 粗製濫造的短影片、電影解說
  • 不認識的人的假掰貼文

因為這些內容導致使用的體驗越來越糟糕,但有時候又會有好的貼文,所以容易產生 FOMO(錯失恐懼症)的感覺,除了浪費時間之外,也對身心健康有影響。

這種體驗真的很糟糕,對我來說絕對是弊大於利,因此我在 2022 年左右就把 APP 給刪掉了。

拿回一點點主動權

我想到可能的一個解法是:「把粉絲專頁的連結存到瀏覽器書籤裡」。

這樣的閱讀體驗會比較像是在逛部落格(雖然無法排版),還能避開平台所帶來的許多問題。

另外,我不認為演算法是絕對有害的。有時候,它確實能讓你發現優質的內容、找到值得追蹤的粉專。我認為關鍵在於「使用比例」,也許「80% 主動使用書籤、20% 透過演算法探索新內容」會是個不錯的方法。

『有時候錯過了就讓它錯過吧。』 —— 藍亦明旅遊書系列的台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