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打個預防針
以下筆記內容只是個人的想法與啟發,部分內容與靈感來自最近在看的《雲端封建時代》這本書。
交換價值&體驗價值
- 交換價值(exchange value):注重結果與可交易性,容易量化、標準化。
- 體驗價值(experiential value):注重過程與參與感,難以直接量化或標準化。
四種面向:加入生產者/消費者的角度
- 生產者 × 體驗價值:勞動過程本身的樂趣、挑戰、創意、滿足感。
- 生產者 × 交換價值:勞動結果能換來金錢、回饋或其他回報。
- 消費者 × 體驗價值: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得到的樂趣、參與感。
- 消費者 × 交換價值:消費者獲得可用的產品或服務。
🌰 舉個栗子🌰
興趣導向 YouTuber
- 生產者 × 體驗價值:享受拍片、剪片的創作樂趣、表達想法的滿足感。
- 生產者 × 交換價值:累積作品、訂閱數、廣告分潤、斗內支持。
- 消費者 × 體驗價值:被創作者的個性吸引、欣賞獨特內容、找到社群歸屬感。
- 消費者 × 交換價值:從影片中獲得知識或娛樂。
注重體驗價值:更新比較隨興、內容真誠有溫度、可能沒有穩定收入、不見得需要迎合演算法。
商業導向 YouTuber
- 生產者 × 體驗價值:享受專業製作的成就感與滿足感。
- 生產者 × 交換價值:廣告分潤、業配收入、品牌價值。
- 消費者 × 體驗價值:觀看穩定、高品質、專業的內容。
- 消費者 × 交換價值:獲得實用資訊或具體產品推薦。
注重交換價值:更新規律、品質精良、收入穩定、可能需要迎合演算法。
個人網站、部落格
- 生產者 × 體驗價值:享受寫作與思考的樂趣、與讀者交流的滿足感。
- 生產者 × 交換價值:累積寫作文章、思想筆記、建立個人品牌、擁有獨立網站。
- 消費者 × 體驗價值:從文章中獲得啟發、共鳴或陪伴感。
- 消費者 × 交換價值:得到具體的知識、資訊或娛樂內容。
注重體驗價值:寫作動機單純,內容較有個性,不需要迎合演算法。
列出事情的優先順序
不必同時追求四種價值,也沒有固定的最佳組合。可以試著問自己:
- 我更在意過程的樂趣,還是成果的回報?
- 我是以生產者的角度出發,還是以消費者的角度為主?
- 在這四種價值裡,哪一種需要優先考慮?哪一種比較次要?
- 如果希望兼顧不同價值,該如何平衡與分配精力?
不同目標會影響做事的方法、標準與心態,了解自己追求的價值,才能找到方向與平衡。
最後還是要提一下 AI
對體驗價值的影響:
- 挑戰感消失:像是開了外掛,省略了打怪升級的過程。
- 價值感被稀釋:原本的專業顯得沒那麼稀有。
- 新的樂趣:轉向「設計、組織、引導 AI」,更像是「指揮」而不是「工人」。
- AI 帶來的是效率,但樂趣往往在「低效率的過程」裡。
對交換價值的影響:
- 提升產出效率:快速累積成果或資源。
- 可以做出以前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 改變競爭環境:競爭變成誰更會用 AI,沒有用 AI 的人可能會比較吃虧。
- 當然也有可能提升「純手工」的價值啦。